年过月未尽,中国春节习俗图文继续……
发布日期2022/2/17


年前为了便于大家全面引导孩子认识“过年”,了解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 蓝魔方儿童游戏环境研究恁是细说了整个腊月。

春节阖家团圆、其乐融融,确实是带领孩子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好机会,这样的日子里跟孩子讲讲咱们的新年传统习俗,一切都变得更有意义了。

贴门神、贴春联、年夜饭、守岁和给压岁钱,相信孩子们已经熟悉了,幼儿园通常也都提前做了动员,鼓励幼儿多多参与。

▲以上照片来源于武南·乐见城幼儿园

事实上,有一些风俗还真考验人,比如贴门神。好奇宝宝就会问了:门神都有谁呀?是保佑咱们发财吗?为什么那么令人害怕?

民间信仰的司守卫之神灵

门神神诞之日为正月十五日,民间多有在新春时节,祭祀门神并于大门口张贴门神的习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张贴门神应以进门者为视角,贴于门两侧,画中门神以对脸相视为正确的传统贴法,反之则为民间流传的“贴错门神”。

整个春节里,除夕之后的每一天老祖宗又是怎么安排的呢?


1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炮仗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2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现代拜年主要分为四种:一是走亲戚;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不好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即可,无需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1

媳妇回娘家

这一天汉族民间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不但如此,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孩子们都会提着鲤鱼灯去讨个好意头。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2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初三


1

老鼠娶亲

汉族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至于“老鼠娶亲”故事的来源,可能是因为初三是赤狗日,诸事不宜,为了避凶,所以为提早就寝所找的借口;再者,从过年到初一、初二也忙了一阵了,若不早些休息,恐会体力不继,无法办完其它的行事;至于过年谣中说:“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饱”,就是说初三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连几天的忙碌,到了初三,总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补补前两天的睡眠,长保健康。月初四


1

恭迎灶神回民间

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2

接神送神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月


1

迎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是民间“迎财神”的日子。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取“鱼”与“余”谐音,图个吉利。

2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1

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


1

人日节

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人日节,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1

谷日

正月初八也被称为“顺星节”,是一个可以预知一年运气的节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谷日”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这种习俗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值得继承。

民俗也是可以发展的,一成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在这个我们早已疏离了大自然、对农作物极其陌生的年代,重过谷日节,感受农业的重要、粮食的意义,对孩子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1

天日

民间认为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谓的“玉皇诞”、“天公生”,亦称“天日”。这一天里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拜。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

此日待人处事皆讲求和气,不可冒犯天神。许多道教观都会举行祭天仪式,以示对天公的感恩。民间的祭天仪式自初九的凌晨开始,一直到天亮为止。在这一天前夕,全家人必须斋戒沐浴,以庄严敬畏的心情举行祭拜


1

石不动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1

岳丈请女婿

正月十一,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汉族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1

选灯塔灯棚

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1

点灯买灯笼

汉族风俗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


1

猜灯谜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式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大人和孩子都喜爱解决这些问题。


1

吃汤圆

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此外,元宵节还有舞狮子、猜灯谜、踩高跷、耍龙灯、滑旱船等习俗。

从腊八讲到正月十五,一个完整的春节算是基本告一段落,但关于过年的民风习俗实在是太“繁华”,茶余饭后别忘了把中华文化讲给孩子们听,元宵节至,更建议大家带孩子走出家门,举着接地气儿的自制灯笼,一起加入盛大的“闹元宵”队伍。


THE

END




我们相信幼儿园环境是儿童的第三任老师;我们坚持幼儿园环境应该是儿童最喜爱的游戏场;我们倡导文化引领、生态自然、互动有趣的环境理念;我们以“建构精彩童年”为己任;我们因成就园所而成就自己!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武汉蓝魔方幼儿园环境解决方案供应商

(文章属原创 /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