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游戏需要培训吗?这份观察记录告诉你答案
发布日期2022/3/18


因为疫情的缘故,上周武汉几乎所有的幼儿园、中小学全都改成上网课了,现在深圳、南京也相继停课,朋友圈里的家长们一片哀嚎,可见网课对亲子关系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

虽然网课被吐槽的地方很多,但不得不说因为上周的网课,让孩子们真正实现了“双减”——作业减少了(反正复课后会再过一遍的);课外培训班减少了(疫情不让开课)。

关门闭户都可(听)见的,每天4点之后,小区里的孩子开始各种欢畅发声,似雨后春笋般地,一个一个冒了出来,让我们见识了小区里的娃儿到底有多少!不对,是见识了他们对同伴共同游戏的渴望!


孩子们只会“瞎玩”吗?


很多大人不习惯让孩子们自己玩,觉得他们就是瞎玩,“玩那么嗨,还不是什么都没弄懂,更别提学会点儿啥了”。

但《园丁与木匠》一书的作者却从进化和动物研究的角度最终给出这么一个结论: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让孩子自发、随机、自主地玩耍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但进化故事的另一部分是,玩耍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满足的乐趣,它是父母和孩子快乐、欢笑的源泉。如果没有其他理由,玩耍时的纯粹乐趣就足够了。


而且这种给孩子自由、让他们依据自己兴趣进行的玩耍也是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活动。

为什么这样说呢?《教育大未来》一书归纳了孩子未来必备的七大能力,分别是:


① 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 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

③ 灵活性和适应力;

④ 主动进取和开创精神;

⑤ 有效的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

⑥ 评估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⑦ 好奇心和想象力。


以我两次陪孩子玩户外游戏的观察为例,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孩子们并不是在“瞎玩”。

那个周六,从早上7点我们就侯在湖边草坪上了,等其他小伙伴的到来,等游戏装备的送达,我观察他们玩了一全天。

事实上,先到的孩子绝不会闲着,把可见的一切都尝试、研究了一遍。

(“我来当船长,你就做我的小船员吧”)

陆陆续续小伙伴儿到齐了,初次见面,他们甚至不需要自我介绍,只需要某个小朋友提前开口即可。只见一个小女孩儿用漏斗盛了几个小木球,招呼其他人:“看,我的特制冰淇淋”,大家就成了彼此的“我的朋友”。

(“看,我的特制冰淇淋”)

这让我想起了《三十而已》里的顾佳要打入贵妇圈,需要一个爱马仕。而小朋友要想交到朋友,只需一个小物件儿和一句“我们可以一起玩吗?”

游戏材料进场了,大家蜂拥而上,本能的开始各种搬拿。此时年龄大的孩子会自觉承担队长职务,在初步了解眼前的游戏装备后,开始发号施令了:“你们小朋友先别急,等我们大孩子搭建好了再一起玩”,“或者你们可以给我们当帮手!”。分配任务后,大家就开始行动(此处省略200字,因为我也看不懂他们都在咋行动,反正现场信息切换很快,都很认真投入)。

(大人刚起了个地基,孩子便开始抢活儿了)

因为那天大小班朋友混龄玩,大的最初不顾及小班孩子能力状况,导致小的开始游离在周边,时不时还上前捣蛋。结果大孩子很快想出了办法,在进行大建筑工程之前,先在旁边为两个小班孩子拼了临时“游乐设施”,这样,小班宝宝就满足地自嗨起来。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班孩子果然兴奋地进入了哥哥姐姐“设计”的“圈套”)

后来孩子们的搭建作品完工了,是一个小房子,他们称之为“基地”,这时开始自动进入“攻防”游戏。一开始都往“房子”里面挤,这就导致没有敌情可被侦察了。于是进行黑白配分组,以及一系列带有目的性的“心理建设”,最后又是两个大点儿的孩子负责防守,小的被“诱”“劝”出去弄枪支弹药。

(发现“基地”确实太挤了)

于是队长发话了:“大家都过来,我们来建一个超级堡垒!”

(没有神秘感,大人们给加了个屋顶)

为了防止敌方混入,回来时还要报出设定的口令,如“雷达”“鱼鹰”或数字6,才准返回基地。什么,一个运输手雷的队员去荡千秋了?立马被队长锁定为可疑人员。要牢记口令并忠于职守,才能洗清嫌疑。这就是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

(“不要我回基地,那我就荡秋千”)

补充能量时间到了,队长以身作则,指出洗手和食物的位置,提示喝水和脱帽子。

又遇到问题了,8个孩子只剩6瓶钙奶,怎么分?队长也挺出其不意,大喊一声“先到先得”,孩子们一哄而抢,没抢到的孩子准备放哭招儿,发现无效,最后和抢到的孩子商量,能不能在喝之前分一些到“我喝过的空养乐多瓶子里”,抢到的孩子也不吝啬,就这样分着、闹着,孩子们的豪气和友爱一下子都出来了。

这个过程既体现了以身作则的领导力,也体现了孩子们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先到先得,哈哈)

玩累了打仗,孩子们就开始运沙包、投掷、对抗、摔倒、爬起、运货、欢呼......自己设计场景、制定规则,玩的也是花样百出。此情此景,还有谁会说自己的孩子不爱运动?孩子只是不喜欢以我们想要的方式运动而已。这不也体现了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

另外,在一天的玩耍中,他们也会遇到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各说各有理,互不相让,也会出现误伤、生气、嫌弃,身边其他孩子也你一言我一语地劝架,但最终总归还是能和好。这不就是口头沟通的能力吗?

整个军事活动也全是他们自己脑海中想象出来的,更穿插有一系列“无实物表演”,这不就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你们没听到我的冲锋号吗?”)

微风习习,太阳下了湖面,孩子们上车后酣畅秒睡了。那一刻,我才突然感受到真正的双减应该是什么样:孩子们肆无忌惮地玩着,大人们全身心地陪着。

因为疫情,孩子停课停各种班。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相互之间都没了比较,少了不平衡心理。这么自然的状态才是“双减”真正施行后的样子。

现在大人总是忐忑于放手让孩子自由玩,觉得耽误了“正事”,似乎要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有价值地利用起来,才不虚度光阴,才体现我们育人的专业性,似乎一定要孩子忙起来才能缓解焦虑。但是在我们小时候谁能想象二十年后的中国会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呢,那我们又怎么会知道未来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要用自己有限的认知去束缚孩子无限的可能呢?

是的,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们可以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的这些能力。大家可以对照一下,我刚说的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是不是这些能力都在潜移默化中被培养了? 

就算不讲未来那么远,就坚韧性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一匹狼,我们不能把他们关在羊圈里圈养起来,而是要放到自然里去,让他们去经历,去冲撞,也许会受伤,也许会痛苦......但相信我,他们毫不在意,那才是他们骨子里的天性。

如果孩子被成功驯养了,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因为他在为你而活。当然有很现实的问题存在,孩子以后会面临升学,会参加高考,有人说如果高考不取消,内卷不会停。

我不喜欢去反驳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但我知道的是,让孩子玩好和学好并不冲突,只是“玩好”带来的益处是潜伏的,不是即时呈现的。

是的,长远的好处需要等待,而是否有信心去等待才真正考验为人父母的能力。亦或者就算孩子后来也没有被等待出什么结果,那又如何呢?孩子的人生,总归是他自己的。

我们都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那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放手,在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最大的自由。正如《园丁与木匠》里所说的: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壮、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的、不可预测的变化。

现在再想想,游戏是孩子的本能啊,孩子们该怎么游戏,这真的需要进行培训吗?

更何况,如果真的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后人”,那问题更简单了,师傅们得返璞归真,下场和孩子一起玩起来就好啦!



THE

END



推荐阅读

风向标 ¦ 自然游戏场,这才是幼儿园环境打造的不二法门!

石头、木头、砖头——当下被幼儿园推崇的环境设计思考

儿童户外游戏场的正解(续)

优秀户外游戏场必备的20条核心要素



我们相信幼儿园环境是儿童的第三任老师;我们坚持幼儿园环境应该是儿童最喜爱的游戏场;我们倡导文化引领、生态自然、互动有趣的环境理念;我们以“建构精彩童年”为己任;我们因成就园所而成就自己!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武汉蓝魔方幼儿园环境解决方案供应商

(文章属原创 /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